戴家巷:在城市更新中融合新生-欧洲杯比赛网址

 
戴家巷:在城市更新中融合新生
来源: | 作者:pmo20f1eb | 发布时间: 127天前 | 10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近日,重庆市发布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,明确了重庆城市更新工作的底线要求,细化了工作内容,规范了工作流程,对全国城市更新起到了示范作用。据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介绍,目前,重庆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已达103个,重庆正在加速探索城市更新工作机制、实施模式、支持政策、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。

通过城市更新,许多小街小巷重新激活了区域价值与活力,展现了重庆的山水风貌,从一个无人知晓的老旧小区、棚户区、荒野崖壁,成长为市民与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城市新地标,戴家巷就是其中之一。

变:繁华与破败 改造迫在眉睫

戴家巷老街区地处解放碑商圈,面朝嘉陵江位于悬崖之上,紧邻洪崖洞景区,占地面积约45亩,曾是一片热闹的商贾往来之地,随着码头运输的衰落,逐渐从繁华的商业中心没落为悬崖边的破旧棚户区,与比邻的洪崖洞景区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据了解,戴家巷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70—90年代,区域内街巷尺度逼仄,大部分房屋老旧破损,存在屋面漏水、立面破败、管网不畅、乱搭乱建、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,临江崖壁杂草丛生,上下高差约60米,无上下连接通道,居民出行不便,且存在滑坡等地灾隐患。“这么多年都是这个样子,改变谈何容易!”提起改造,老居民们纷纷摇头。

时间来到了2018年。这一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,采取统一规划、分步推进、“政府 居民”共同实施的模式,对戴家巷片区实施老旧社区改造提升、崖壁步道建设、商业空间更新改造。政府负责引导撬动,兜底保障补短板;居民自发参与,自主更新促提升;企业负责联合运营推广,资源整合出效益。

路:多方合力 重塑戴家巷风貌

具体怎么做?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政府主要发挥引导撬动作用。“由政府出资通过‘微更新’的方式,实施片区环境改造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、市政基础设施改造。”拆除违章建筑,扩宽阶梯巷道,新建崖壁步道,形成吊脚楼畔、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,新建社区公共厕所,实施片区下水管道整治……戴家巷从繁华街区的“背街”,转身成山水客厅的“门面”,为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打下基础。

同时,区级平台公司还在实施过程中整合11000平方米房屋资产,其中,保留老旧建筑7200平方米,新建临时商业建筑1100平方米,以“微更新”打造自持核心商业区,引入以体验性、互动性和场景感为一体的主力消费业态,打造“戴家巷”城市新名片。

片区的环境改造,提升了整体空间品质;崖壁步道的建成,吸引了大量游客;商业空间的更新改造,一批特色酒店、文创零售、餐酒业态相继入驻,增加了片区的商业活力。

兴旺的底商进一步加快了居民自主更新的步伐,据统计,由居民自发筹集约1亿元,开始进行二三层及以上的更新改造,自发开展加装电梯、房屋装修,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。

随着居民自发更新的不断扩大,对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维护、以及品牌运营推广的需求愈发迫切。区级平台公司还承担起了片区运管的职责,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了“商家联盟”。

效:共建共治共享 老街区焕发活力

2021年,戴家巷街区建成并对外开放,更新后的变化处处可见。

崖壁步道的连通及改造,使居民出行更加便捷;街区公共空间的打造,使居民休闲交往的场所更加舒适;外部环境的提升,使老街区居住品质得到提高,持续吸引原住民回迁。改造后,常住人口增加约80%,社区人气不断提升。

同时,通过“集装箱”商业建筑等时尚元素植入,“老虎灶”等人文场景再现,为老街区的活化利用增添了亮点。通过“后街经济”赋能,以临崖体验和街区风貌为引流点,入驻特色小店40余户,实现街区年产值超亿元;房屋价值也得到提升,临街底商租金提高8-10倍,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,生活好起来了。

此外,政府和居民共同参与街区管理,以“商家联盟”的创新模式统一街区运营,提供社区公共服务,保障街区形象精品化呈现。一系列的改变使居民自发更新、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,居民对社区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,形成了“美好生活共同缔造”的凝聚力。

融合新生的戴家巷,是城市“毛细血管”重新畅流的代表。通过“政府引导撬动,居民自发参与,多方共治共管”方式,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,极大地激发了片区发展活力。居民的获得、游客的体验,组成一首社区复兴温暖的协奏曲,为全市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,真正实现了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。


网站地图